20150330

[攝影] Star Adventurer 開光照 - M51

M51 Whirlpool Galaxy
Lens: Canon EF 400/5.6 (f/5.6)
Camera: Canon Kiss DX mod. (ISO 800)
Tracking: Star Adventurer
Exposure: 31sec x 91 = 47m1s
Time: 2015/03/29 02:55~03:57
Location: Daan District, Taipei
Note: The image has been crop to 2/3.
Co-author: Star Pong
第一次使用Star Adventurer拍照,我第一台赤道儀。
相機是跟松高天研借來的改過的400D,鏡頭是師大地科的400/5.6
自從有全職的工作以來,第一個半年先買了這台星空赤道儀,或許半年後又要買相機、一年後又要買鏡頭了也說不一定。

有錢真的好辦事。


但又有時候在想,其實對天文攝影的熱情有些是來自於苦行僧似的拍攝過程,
因為拍攝過程相當辛苦和繁複,因此就有種「只有我才能完成這麼困難的任務」的自滿感覺。
或許某些影像的價值是來自於它的難得,但這道理現在用在天文攝影上並不完全成立。
至少在我之前做過的天文攝影中,都是難易度相當容易的…
我不會導星、我也不會使用濾鏡,更別說高階的Photoshop技巧了。
這些都只是在吃器材狀況和天氣好壞罷了。
換言之,這些是花時間和金錢就可以做出來的事。

所以我才會一點感覺都沒有,對這張影像…
雖然我知道在台北市中心、不靠濾鏡就可以拍到這麼可愛的深空天體是很難得的,因為我從未拍攝到過。但拍攝到的當下(原始影像浮現淡淡影子),到處理完成的現在,我約略從經驗上判斷得到這並不是真的很難拍到的影像。我只是用了去除紅外線濾鏡的老相機(超過五歲),配上光圈不太大但幾次合作感覺都很好的小砲(連焦距都是自動對的),再加上自由追蹤30秒沒有拖線(我只有對一次極軸)的輕型赤導儀,單張31秒(算是滿短的)曝光疊了91張合成。若是在山上拍攝,單張應該可以拉長到3分鐘,這時候對赤道儀和那3000元的腳架才是真正的挑戰。

而且我拍的是星系,雖然暗但起碼還是以連續光譜為主。若拍的是星雲,不知道在這種背景光害下會發生怎樣的影響呢。

上頭的照片是經過去除背景處理的。我參考的是王為豪的範例:背景消除術
當初拍攝的Flat是把赤道儀整組搬回我房間後,對著房間的白色牆壁拍的。
在拍攝平場的時候我把鏡頭平均旋轉了八個方向,感謝400/5.6有鏡筒環可以很方便的做這件事。用這組平場處理完的影像算是滿平的,應該只剩下天空背景光害的階調和色偏。
本作M51未經消除背景之原始影像

在自己房間外面的陽台拍攝真的是太舒適了,連平場都可以搬到房間內用日光燈拍,天文攝影有多難真的都說不出口。但是在器材、天候都有到達門檻的時候,我的技術有達到門檻嗎?

一邊拍一邊又想到,不是幾年前M51有超新星爆炸嗎?上網查了一下是SN2005csSN2011dh,在我的影像中應該都是看不到的。不過倒是可以計算一下極限星等,是嗎?
本作影像局部放大
附上位於斯洛維尼亞的Rezman Observatory所整理的M51超新星比較圖
還想再做更多,還想再更加進步,在各方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