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Interstellar

下午在星象館測試藍光光碟機,播放年初花大錢買的Interstellar電影藍光片。
隨意挑了Mann對接失敗到經典的挽救Endurance片斷開始看,然後不知不覺就看到片尾了。
在整個片尾字幕的時間,我滿腦子想著最後一句台詞:"..., in our new home."
然後我突然好不想回家,好想永遠待在星象館的黑暗裡。




新豐高中是我的新家,一個我不熟悉的校園,不認識的小鎮,還有腦海裡空白的地圖。
我變得更常看著天空了,感受陽光和陰影的角度,然後逼迫自己趕快想出時刻和方位,
因為我很需要那些資訊,去讓自身和感官連結
這個時候就會很感謝我還懂些天文學。

是因為對天文的熱愛,然後才來到這邊的吧
然後所有的人們也這樣地認為,給了我一個理所當然的故事
每當我開始講這故事的時候,一切是那麼合理而自然
人們恭喜我的努力得到了成果。


又是一段既得利益者的歷史嗎? 我也說不上來到底這故事哪裡有錯
但總是覺得少了什麼。
然後我週末回台北,週間再回台南上暑期輔導
拖到宿舍的行李提醒了我不斷地在做著選擇
突然意識到,原來這些此刻我在乎的物件,代表的是內心的投射
它們是我在新家第一批落腳的物件。


我第一次有這感覺是在打包行李的時候,我想起傅老在大二太陽系那門課的問題:
「第一批的火星殖民者,應該要有多少人?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組成?」
一邊回想這個問題,一邊整理著行李,同時覺得荒謬不真實
我的房間是顯然就是可以馬上回來的地方,若有能力的話把整個房間搬過去不就得了

但這是不行的,因為我要搬過去的地方不叫做家,不只不是我原本的家,也不是我未來的家
我第一次感覺到失根的斷落感。


很多人在大學時就體會過了吧? 我記得大一在中興土木5202房時,也短暫有那種感覺
這是 2005/08/22的網誌 ,但無名搬過了家,什麼感覺都不對了
我不斷地因為各種網誌搬家而感覺很差,其實就是我內在的反映
我也很討厭現實中的搬家。

但我還是要搬,而且是一定要搬,因為這裡真的就是我的新家,our new home。
我像個登陸外星的太空人一般,心懷好奇和恐懼,面對卻又不敢面對這個地方
這個即將開始文明和生活的地方。


或許吧,我對自己的期許就是建立起一種文明和文化
或是一種秩序和氣候
去年我在房間裡建立起新的書架,擺上我喜歡的圖書和物件
然後我對於這些構成我生命厚度的書本感到安心
但現在的我在台南,被迫重新建立起這一切
因此我把在松山的整個辦公桌的書打包,在新豐的桌上重新排列
把台北家裡的書挑兩本,帶來南科的宿舍放好
我帶了原文的COSMOS和INTERSTELLAR的劇本,它們是我這半年買的新書
雖然沒有仔細讀過,但我早已被它們感動無數次
這兩部作品都是我看著看著就會落淚的作品。


當Brand到達Edmunds的星球時,她要花多久才能在夜裡睡得安穩呢?
她看著日出和日落時,會用怎樣的心情面對自己呢?
雖然知道眼淚是沒幫助的東西,但還是會一直流吧。

有各種高科技設備的輔助(其實就是筆電和手機),我過得很好
但身體感受到的強烈疏離感,到底要多久以後才會認識這個新的家呢?

又想,我們上一次習慣自己的房間,又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我認為不會花太久,我又會睡得安穩了
或許基因裡某段遊牧民族的血統會被喚醒,然後才又重新想起來,我們都是流浪者。



其實流浪是天性,又或者是一種必然。
不斷地削弱生命外皮上脆弱的部分,然後結痂,長出更厚的生命殼層。
然後我們才開始學著走入星際,變成一個物種。智慧物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